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全文不提一个禅字,却充满禅趣

2023-08-29 10:58:12

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全文不提一个禅字,却充满禅趣

月亮是古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明月皎洁、月光如水,令人思念远方,也让人时感悲伤。杜甫想念舍弟时吟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商隐惆怅时赋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更使人思考宇宙间永恒的主题。

  

  小说中也经常以月光作为写作素材,比如鲁迅的小说《白光》,就塑造了一位旧时代的读书人,因为多次应考落第,之后在月光下精神恍惚、溢水而亡。鲁迅的《奔月》就再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作者却借古人古事的躯壳,抒发作家主观感兴、讽喻现实之作。禅宗也经常将月亮比喻为佛性圆满的象征,比如唐代一位禅师就曾这样描写,“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表达了一切水月反映的不过是天上同一个月亮,这个月亮就是佛性。下面介绍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全文不提一个禅字,却充满禅趣。

  

  《月迹》(精彩片段)作者:贾平凹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那杯酒里边,果真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满 圆。捧着,一动不动,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我们沿着河沿跑,每一处水里都有月亮,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散文也脍炙人口,深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不仅勇于开拓进取,而且也从中感悟很多生命和人生的道理。贾平凹在创作中也对禅宗有过思考,虽然字里行间并没有直接点明,但以禅入文的痕迹还是非常明显。作者不仅在语言和理性上进行禅的超越,而且还在艺术追求和探索中,跨越时空的隔阂与限制,从而引导读者思考更深的人生意义。

  

  这篇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是禅意和佛性的化身,寻月过程不仅是寻找月亮的踪迹,还是在感悟禅意。开篇描写月亮在期盼中款款出现,形状也由“白道”到“半圆”,最后是“满盈”。而当迷人的月亮忽然消失时,大家在失望的同时也激发了寻找的渴望。

  

  接下来就介绍寻月的过程,首先是在自家的院中寻月,感到月光如玉般温润,仿佛是“玉玉的、银银的”。月下的桂树也散发出“淡淡的、痒痒的”袅袅香气,大家都仿佛进入了如梦如幻的仙境。接下来是在杯中寻月,月影儿“酥酥地颤”,既碎又软,仿若儿童荡漾的情思,朦胧而又美好。当孩子么争论“美是属于谁”的问题时,奶奶用酒杯映月来解释,月亮属于每一个人,美也属于每一个人,但需要努力寻找和感受。

  

  最后大家又在河沿寻月,作者终于发现“每一处水里都有月亮,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三次寻月过程,其实就是三次感悟过程,只要保持心灵的纯真,就会很快引发感悟和思考。

  

  纵览贾平凹的这篇散文,语言清新,含蓄凝练,既有诗的韵味,又倾注了一腔激情。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孩子的纯真童趣,也融合了哲理和禅趣,别致新颖,耐人寻味。唐代诗僧寒山也曾写过一首禅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月亮圆满皎洁,象征了众生佛性的圆满无缺。很多时候禅意无法用语言表达,也不能用话语描述,而是需要个人在探索中感悟。这篇《月迹》自始至终未提一个禅字,却融入了浓浓的禅意,传达出作者对禅境的一种向往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全文不提一个禅字,却充满禅趣

  • 相关推荐

【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全文不提一个禅字,却充满禅趣】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