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千载犹存傲骨香

2023-08-29 16:03:46

散文 | 千载犹存傲骨香

易石秋

  依我看,在与洞庭湖、岳阳楼结缘的历代大诗人之中,最傲骨嶙峋的恐怕要数刘禹锡了。

  因为洞庭湖的独特地理位置,古时南迁的官员大都会经过此处,因此会有“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一说。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洞庭湖的碧水沧波里,似乎总是涌动着一种别样的情愫:即使豪放如李白,也有着“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的惆怅;即使伟大如杜甫,也有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哀婉;即使恬淡如孟浩然,也有着“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的失落……唯有刘禹锡贬逐南荒23年,往返洞庭至少6次,不仅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丧气话,还一反常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唯美诗篇,《秋词》与《望洞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自宋玉作《九辩》以后,悲秋便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文化传统,更何况刘禹锡刚刚经历了“永贞革新”的失败,政治追求幻灭,自己也从朝廷中枢的要位之上跌落,被贬谪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朗州(今湖南常德)。要是一般人,早已悲从中来,只怕连寻死的心思都有了。偏偏刘禹锡天生傲骨,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扫尽悲秋的衰颓伤感之气,尽显奋发进取与豁达乐观的情怀,把秋日写得生机勃发。特别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是运笔如风,别开生面,卓然高举,使全诗洋溢着一种激昂向上之气。昔日杜甫曾以“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来形容曹霸将军画马的艺术效果,刘禹锡笔下的秋又何尝没有带给我们这样的震撼呢?

  刘禹锡做了10年朗州司马之后,唐宪宗突然觉得受王叔文变法失败牵累而被贬的八大司马个个才华卓著,又正值盛年,不用似乎太可惜了,于是在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招还京师。宰相本想顺水推舟,起用他为省部郎官。谁知尚待分配工作,他突然春心萌动,第二年春天来到京城名胜玄都观游春,并且一气呵成写下了一首要命的《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屁股还没有坐好,就大大咧咧地讽刺起当朝权贵来,于是又被群起攻之,放逐外出,贬到更加偏远的连州(今广东)去任刺史。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改赴和州任刺史,经洞庭湖时,又写下了使湖南山水永远因之生色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巧妙新奇的比喻,将皎皎秋月之下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短章之中,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充分表现了诗人纤尘不染的品格,壮阔不凡的气度,高卓清奇的情致。

  又过了4年,到了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刘禹锡才再次应召回京,官拜主客郎中。

  过了整整23年贬谪生活的刘禹锡,此番归来已是垂垂老矣,照理应该消停一下了,但他依然故我。不仅与自己的朋友白居易“暂凭杯酒长精神”,更做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冷嘲热讽,还写了一篇该死的小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此观未有。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桃花诗得罪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14年,才又被召回京师。这其中皇帝都换了好几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表示绝不因为屡遭打击报复就会做出丝毫妥协,摆开了一副永不罢休的斗士派头。果不其然,又给了政敌御前告阴状的口实,虽然有时任宰相裴度的赏识,也只能举荐他作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等到裴度罢相,他也就又被排挤到苏州做刺史去了,最后只得了个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闲职。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散文 | 千载犹存傲骨香

  • 相关推荐

【散文 | 千载犹存傲骨香】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