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情意中外同

2024-10-11 00:39:02

绵绵情意中外同

  爱情是连绵千年的不朽主题,为了爱情而心甘情愿地献出宝贵生命的作品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例如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就都描写了主人公为了美好爱情而与家族等进行抗争,并最终双双殒命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方面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两部作品的悲剧性虽然存在不同的社会因素,但是却都是流传甚广的经典爱情悲剧,下面本文就从两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悲剧性产生的社会原因等若干方面来论述一下它们的异同。

  【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的故事是祝英台女扮男装和梁山伯结识,分别之时托言为妹妹做媒而将自己许配给了梁山伯,但是当梁山伯得知真相前去求婚的时候却发现祝英台被迫要嫁给马文才,梁山伯悲愤而亡,祝英台为之殉情而亡。《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朱丽叶和罗密欧一见钟情,但是双方的家族仇恨却不允许他们在一起,朱丽叶被迫即将嫁给他人,以假死想要骗过对方,罗密欧却以为朱丽叶已死,服毒自杀,朱丽叶醒来后毅然赴死,与之同赴天堂。可以看到,这两个故事在主题思想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主题思想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两部作品都用描写了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故事,并用极浓重的笔墨刻画并赞美了女性,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给人美丽、善良、聪慧、敢爱敢恨的感觉。在塑造祝英台这个形象的时候,通过避婚求学、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吊孝哭灵等片段来展示了祝英台的机智,同时也体现了她娇羞的一面,将大量的同情笔墨投注在了祝英台的身上,尤其是最后祝英台打破封建习俗吊孝祭坟的场景,体现了其英勇。将祝英台和梁山伯相比可以发现作者刻意将男性塑造成愚懦之人,而将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赋予了女性,这很好地表现了对女性的同情。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也同样表现出了自己的机智以及不屈不挠追求美好爱情的勇敢。在结尾的地方原本势不两立的两家人竟然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亡冰释前嫌,这表明了爱情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勇于献身的女主人公的尊敬和同情。

  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主题思想上还具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出现了以祝公远为代表的腐朽封建势力,他们以封建门阀制度作为借口,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美好姻缘大肆破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作者借用这样的故事实际上展现了自己对于封建家长制的控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残忍和黑暗。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卡普莱特同样也代表了传统伦理和封建制度,展现了自己的黑暗本质,这部作品对于人性的堕落做了细致的分析,并热切地盼望着人性的复归。作者借用这样的故事强调了社会需要正常的秩序,强调了民主社会的重要性。

  【二】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作品的主人公虽然都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封建势力的坚强反抗,他们最终的结局也都是为情而死,但是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在面对封建势力的约束时,《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主人公在性格上展现出了一定的软弱性和依附性,他们虽然彼此相爱,但是依然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因此寄希望于通过“求亲”等呵护封建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法来合理地成全自己的爱情。由于他们在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所以他们在采取实际行动的时候所采取的抗争行为也显得较为软弱无力,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局面,最终眼睁睁地错失良机。在对待婚姻这个问题的时候,祝英台的表现也显得较为端庄、沉稳,她并没有直接向梁山伯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在长达三年的时间中深深地积累情感,最后才在分别的时候假托妹妹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她对梁山伯的爱始终显得内敛。

  具体说来,《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主人公显得循规蹈矩,如梁山伯在和祝英台同窗三年之后竟然还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子,在祝英台屡次提示后还是一无所知,直到师母点破这一切后才有所感悟。当他得知祝英台即将嫁到马家之后竟然选择了忍气吞声,他放弃了主动追求爱情,而是自怨自艾,“自恨来迟,懊悔不迭”,最后甚至因为过度思念祝英台而患上了疾病,最终“奄奄不起”。相比之下祝英台比梁山伯少了一点迂腐,但是她依然不如朱丽叶那般勇敢追求爱情,在求学之前,祝英台“手摘一枝,插于花台之上,对天祷告”,许下了自己“若完名全节,此枝生根长叶,年年花发;若有不肖之事,玷辱门风,此枝枯萎”的誓言,这表示她在本心之中依然是遵从封建礼教的。和梁山伯的接触过程中,她“衣不解带”,“非关山伯无分晓,还是英台志节坚”,用极大的毅力压抑了自己的情感。在想要表达心意的时候也屡次退缩,让梁山伯“二个月内可来见访”,想要等那个时候再“露其机括”。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人公在性格上更为独立,他们在一见钟情之后就双双积极地采取实际行动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行动上显得更为果敢,他们勇敢地抛开了所谓的家族仇恨,通过私下约会的方式来见面,并在好心的神父劳伦斯的帮助下举行了婚礼,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彼此的爱。在罗密欧被逐出维洛那城的时候,朱丽叶还勇敢地送别了罗密欧,并果断地在被逼婚的情况下选择吞安眠药假死的方法来试图寻求爱情。从这一系列的举动中可以看到,朱丽叶和祝英台相比,她对于婚姻的态度显得极为狂热,在定情之后就在最快的速度中完成了热恋到结婚的过程,而最后的殒命殉情也显得轰轰烈烈。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可以从作品的文字中具体看到,作者在描写朱丽叶的时候表示她“很愿意遵守礼法”,但是当礼法和爱情发生矛盾的时候,她便毅然选择“永别了,礼法”,她虽然有所感悟,认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但是依然直截了当地向罗密欧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表示愿意和其私奔,向罗密欧提出:“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走遍海角与天涯。”这些词句都具有一定的力量性,展现出了主人公无所顾忌的天然本色。

  【三】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作品在情节结构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双方主人公的爱情经历之上显得尤为相似。在两人双双定情的阶段,都是以一种偶然的形式相遇,而后双方迅速地陷入爱河。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求学的时候彼此相识的,而罗密欧和朱丽叶则是在舞会上认识,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情节的发展阶段两个作品都显得暗潮汹涌,一方面是封建门阀制度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进行了肆意扼杀和阻拦,而另一方则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家族之间的仇恨使得两人只能频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私会中延续彼此的情感。

  可以看到,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相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阳台相会,两者在情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体现出了浪漫的情感。在爱情的高潮阶段,这两部作品都存在一个重要的人物,起到了“红娘”的作用,对双方的爱情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作品中,这个人物就是师母,是师母将祝英台实际上是女性的事情告诉了梁山伯,这才最后捅开了那层纸,让梁山伯下决心去祝英台家里求亲。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个人物自然就是神父了,是他为罗密欧和朱丽叶举行了婚礼,最后也是他为朱丽叶出主意让她服用安眠药假死的。

  在情节发展的高潮阶段,这两部作品也显出了惊人的相似性,双双遭受到了封建势力的迫害,最后均香消玉殒,整个故事以悲剧结尾。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以祝父和马家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两人的爱情进行肆意践踏,最后导致两人合冢化蝶,殉情身亡。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同样存在父亲和帕里斯等封建势力,他们对两人的美好爱情进行了肆意破坏,最后导致双方以自刎和服毒的方式双双殒命。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祭墓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墓窟在悲剧情感上显示出了同样的悲剧特色。

  可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情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不可否认,这两者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的,可以说中同中带异。《梁山伯与祝英台》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戏剧风格,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评判性冲突”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故事情节的冲突性被削弱,故事情节的推动显得较为缓慢,给人绵远悠长、意味深远的特点。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在情节推动和冲突展现中明显不同,体现出“挣扎性冲突”的方式,这是西方戏剧的典型特点,这使得整个作品显得节奏较快,冲突性也更为明显。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会以十八相送的方式来舒缓地推进情节,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以提伯尔特和罗密欧进行决斗的方式来更为激烈地展现情节的递进。而结尾之处《梁山伯与祝英台》用化蝶的方式给了人们一点希望,这显然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纯粹的悲剧结局,给人喟叹之感。

  【四】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不同是有其社会根源的,这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了东西方人在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性。《梁山伯与祝英台》体现的是典型的中国文化,而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是一种内陆性的农耕文化,在生活方式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形势。农耕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靠天吃饭”,这种形式的文化造成了中华民族在性格上追求天人合一,寻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希望能够通过稳定与和谐来避免冲突,这就使得《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冲突展现方面显得较为平缓,而主人公在性格上也显得较为愚懦。在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时候,主人公并不是采取实际行动来追求幸福,而更多地考虑了家庭利益,并主动地将自己的个人利益屈从于家族的集体利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源远流长,门阀制度在封建社会也十分深入人心,这两者也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悲剧故事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这种社会原因在意象上也有所体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意象都显得较为柔美,宛如在欣赏者的面前展开了一幅泼墨山水画,而男女主角最后化成“蝴蝶”这个悲剧意象,在体现自由和美丽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翅膀的脆弱,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美学风格。由此可见,《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意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折射出了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完全不同的文化特点。如果要溯源而说的话,西方文化的源头其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文化,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在相对较为贫瘠的爱琴海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这个地区的人们显得更为彪悍,他们喜欢通过冒险来展现自己的独立,体现出了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一直以来流传不息的海上争略生活也使得西方人在性格上更为独立、倔强。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提出了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主要体现了人类的个性解放和自由,这使得西方人普遍体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并不惧怕和别人产生矛盾,反而可以说他们会主动去迎战各种冲突,想要以此来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罗密欧才会和人决斗,朱丽叶选择和罗密欧私下结婚,而最后两人的自杀也显得比《梁山伯与祝英台》更为激烈。这种社会因素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悲剧意象的展现方面也显示得更为激烈,如罗密欧以“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来形容朱丽叶,他们将彼此的爱情比喻成“火星的闪烁”、“电光”,这些“光”的意象更加凸显了主人公激烈而奔放的个性。

  综上所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代表了中西方悲剧中的经典之作,这两者在悲剧的主题呈现方式、情节的展开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两者由于存在的社会背景不同,所以在人物形象的设定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节发展较为舒缓,人物形象显得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和保守性,最后呈现出团圆的光明,体现了佛教圆满主题对于戏剧情节发展的影响,这说明《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悲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在剧情推动方面显得更为激烈,主人公在性格上显得奔放、狂热,在做事上体现出不计后果的特点,纯粹悲剧的结局体现出了西方文明的特点。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绵绵情意中外同

  • 相关推荐

【绵绵情意中外同】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