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作为县治,始于北魏。北魏始置“平乐县”(今康县平洛),初属梁州修城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属南秦州修武郡。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修城郡,郡治广长,康地分属修城郡所辖平落、广长等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年)后,康境改属南秦州修城郡。废帝元年(552年)改武都郡为武州,治武都石门。废帝三年(554年)又改南秦州为成州,康境随属成州修城郡之广长、平落等县。建德元年(672年)废修城郡并入武州,隶属北周,康境随入属之。隋开皇元年(581年)武都郡改为武都县,康属之。大业三年(607年)后,今康县迷坝、大南峪、王坝乡之一部属顺政郡,余属武都郡。
唐之后,康县多次与少数民族融合。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武都郡为武州,康随覆津县属武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武州为武都郡。乾元元年(758年)又还为武州。广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攻占,州、县俱废。咸通年间收复,康仍属武州覆津县。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武州改名为阶州,治所移迁兰皋镇(今康县大南峪)。五代十国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阶州入前蜀,州治兰皋镇。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阶州入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州治由兰皋镇迁福津县(今武都三河)。清泰二年(935年)入后蜀,寻仍收复。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阶州入后晋,仍治福津。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入开封,中原大乱。雄武节度使何建(一作何重建)以秦、成、阶三州降孟艇,康随州入后蜀。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世宗伐蜀,成、阶二州降后周。北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阶州属陕西路。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阶州划入秦风路。神宗年间,又分陕西为永兴路和秦凤路,阶州属秦凤路,下辖福津、将利二县,康境属福津县。后将峡西地分为利州路和夔州路,阶州入利州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又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阶州属利州西路。嘉定十二年(1219年)合并利州东、西两路为利州路,阶州仍属利州路。元统一中国后,阶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都总帅府管辖,府治陇西县,州治柳树城(今武都角弓柳树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废福津、将利二县并入阶州。明阶州属陕西布政司所辖巩昌府,康地为阶州之域。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为县,移治今武都,十年(1377年)复为州。六月设七防关(今云台镇大山贫)巡检司。清阶州辖于陕西右布政使司之巩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右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阶州随入甘肃省,雍正七年(1729年)升阶州为直隶州,康境设白马关(今云台)州判。乾隆元年(1736年)分置白马关为阶州直隶州分州(即右堂督粮厅),辖今康县。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是陕甘川“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年均气温11℃。境内峰峦叠嶂,流水纵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色空濛,水光潋滟,十分迷人,素有甘肃“万宝山”和“陇上江南”之美称。
康县境内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余种,活立木蓄积量8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有国家和省列珍贵树种如香樟、银杏、红豆杉等28种;有国家一二类珍稀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蓝马鸡、红腹锦鸡等36种;各种菌类96种;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药材576种,有茶叶、核桃、黑木耳等上百种,农副产品享誉国内外。截至目前已探明矿种有金、铜、铁、煤、硫、磷、水晶石等20余种,已探明铜储量400多万吨,仅开采的阳坝铜矿储量达260多万吨,品位达到0.367/立方米。康县是“黑木耳之乡”,康县黑木耳2008年以来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康县是甘肃茶叶的主产地。康县茶园面积近10万亩,茶农6500余户,年产绿茶62万公斤以上,产值达6200万元以上。其他特产有核桃、板栗、龙须菜、花椒、土蜂蜜、樱桃、猴头菇、蕨菜、猕猴桃、五味子、天麻、蚕桑等。
康县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达100多处,人文景观50多处。著名的景区景点有白云山森林公园、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红豆谷、托河龙宫景区、清河原生态风景区等,具体包括:清河、南沟、海棠谷等5大原始森林区,以阳坝镇为代表的万亩茶园风光,有古银杏走廊、瀑布走廊,有多条河谷和深山峡谷,有迷人的地下宫殿、托河龙宫。
康县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甘肃省康县东南部,景区总面积504.93平方公里,景区内大部分为原生态森林。境内气候温润、景色秀丽,有红豆杉、香樟、白皮松等国列珍稀树种近40种;有金丝猴、金猫、大鲵等国列珍稀动物36种,有自然景观200余处,森林覆盖率高达75%以上,居全省之首。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迷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丰富的绿色山野产品,把阳坝打造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绿色宝库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是陇上江南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甘肃西双版纳”之美誉,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海拔仅500米,东邻汉中,南近广元,西接武都、文县小金三角地带,北有燕子河潺潺流过,高高的棕榈树撑起一把把伞盖,如波如浪的竹林漫天而立,碧绿的茶园,掩映在淡绿的芭蕉、墨绿的栀子、银绿的枇杷之间,是康县南陲一块肥美秀媚的河谷盆地。
风景区内无山不青,无水不秀,气候湿润,景色秀美,风光崎旎。自然、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占有康南三分之二面积的古老原始森林,阳坝茶园风光,神奇美丽的梅园沟等景点景区,堪称甘肃的“西双版纳”,世界名茶之乡。原全国政协委员杨植霖1989年来康县调研时,眷恋阳坝山水,欣然赋诗称道:“奇花异草点山丘,隔叶黄鹂叫小猴,百里林荫添绵绣,留恋愿在画中游”。1985年10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康县视察期间,特意为康县提写了“白云山公园”园名,这是总书记第一次为全国县级公园题词。
阳坝梅园瀑布群位于阳坝梅园沟庄科村,为新近发现在省内外尚属罕见。梅园瀑布,羊台瀑布一同深藏在梅园沟古老的原始森林区,瀑布分别宽为5至7米,高分别为50米和100米,都镶嵌在深山峡谷之中,水流湍急,水势凶猛,流量很大,从山巅泄入潭中,如银帘落入巨大的绿色旋涡之中,咆哮如雷,震耳欲聋,气壮山河。依山体而上,溪流湍急,小瀑布星罗棋布。瀑布周围,百年古树,分外绸密,遮天蔽日。第三个瀑布因为在桃园沟,故称桃园瀑布。
康县属于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很多。
康县毗邻陕西、四川,自古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有碑文佐证的茶马古道。豆坪唢呐,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器乐演奏艺术之一,是红白喜丧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人们陶醉其中,乐此不疲,为结婚和丧葬增添了浓浓的喜悲气氛。康县木笼歌,是歌者在被囚押途中自编自唱的,所经之处群众边听边学,主要分布在迷坝乡境内,因其体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情节生动而易于接受,是康县北部的主要民间歌曲之一。毛山歌主要分布在康县南部的阳坝镇、两河镇、白杨乡、铜钱乡、三河乡、秧田乡等地,是山民们自编自唱、口头承传下来的民间歌曲,因其通俗易懂,更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深得广大民众喜爱。打锣鼓草主要流传在甘陕川交界地带和康县南部地区,因其地广人稀,农田荒草严重,农民苦不堪言,为了消灭草荒,争取丰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把敲锣打鼓,喜庆欢乐的场面与劳动号子相结合,一人敲锣,一人打鼓,集体唱锣鼓草歌,众人随锣鼓手的指挥边唱歌边薅草,富有诗意,且妙趣横生。以娱神为主要内容的梅园神舞,是康南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祭祀习俗中形成的的民间歌舞,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内涵丰富,包含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每逢农闲时节,要择吉日对“梅园山神”进行朝拜、祭祀,并以世代相传的各类活动,营造神秘隆重的气氛,以示对山神的敬重,希望通过祭祀山神带来万籽归仓,风调雨顺。霸王鞭是春节期间深受群众喜爱的社火表演舞蹈之一,俗称棒棒鞭,打钱串子,打花棍,是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艺术表演。家谱绘制是一种工序很考究的民间工艺制作,绘制要求严密,难度较大,对绘制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二脑壳”酒酿造工艺,原料是高梁、玉米、红谷、青稞、小麦等,通过发酵、烧烤等多种工序酿造而成,因其不添加任何添加成份,而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保健酒”。这种酒度数低,口感好,醇香绵软,很容易诱使初饮者贪杯,一旦喝醉了,看人是两个脑袋,故得名“二脑壳”。
更为奇特的是,流传在康南南部山区女娶男嫁的婚俗,当地人称为“包儿子”或“当娃”,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的婚俗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即男方嫁到女方家后,一切遵从女方家族的习俗和规矩,改名换姓,与妻子一道称呼女方家族成员。另一种是婚后二门各开的形式,男女各保留原先的姓氏,婚后生育两个子女,双方各一个,各顶门立户。婚前还需要立婚约为字据,一般在结婚仪式上签定婚约,一式两份,双方共同遵守。在财产分配上,若是男方提出离婚,财产归女方,若是女方提出离婚,财产各一半。若婚前男方在进入女方家定居时带有财产,在离婚时财产归男方所有等等。
康县面茶是康县特色小吃里的一绝,与其他地方的面茶迥然不同。要说康县面茶,就得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做王德馨的,贵州人,因个头低,人称“王矮子”,是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毕业的,在军队当过营长之后,转业到地方,担任了康县的县长。任满后调到省城,准备升任新职,但他不愿升迁,向省政府提出,让他到康县再去当一任县长,原因就是他吃惯了康县的面茶,心里放不下这个美食。省政府主席善解人意,满足了他的要求,再派他到康县当县长,让他又吃上了康县的面茶。一种不大起眼的小吃,竟然使得一个为官之人耿耿于怀,离不开它,放弃了升迁的机会,可见这个小吃是多么的招人喜爱!
面茶是长期盛行于康县北、中部的传统饮食,其历史源于何时,没有史料记载。面茶是用比熬罐罐茶较大的煨罐,内加入冷水,再加入茶叶、盐、花椒、茴香、葱根等调料烧开后,掺搅面粉,慢火煮熟,倒入碗中,调以炒好的鸡蛋、豆腐丁、土豆丁、核桃仁,特别是加上油锅渣〔榨去油后所余的肉渣〕等混合调料,食饮相兼,以喝为主,所以当地人把食用面茶,叫作“喝面茶”,其味浓香可口,人人喜爱。有的人连喝数碗,可当一顿饭吃。无论春夏秋冬,每日清晨,农户都把面茶和馍馍同吃,作为早餐。云台、窑坪一带,素以叫作“三层楼”的面茶著称。即一碗面茶中,上层漂浮着鸡蛋、葱花、油锅渣,中层悬浮着核桃仁,下层沉着豆腐丁、洋芋丁。当然,非三层绝然分开,而多相混合,这一带有不少农家巧妇烹饪的“三层楼”面茶,因香味特异而名闻遐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夸赞。
本文标题:人世仙境话康县
- 相关推荐
【人世仙境话康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