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留下的名言成了嘉庆铲除和珅的最大障碍,一度让他不敢下手

2023-06-27 22:43:41

孔子留下的名言成了嘉庆铲除和珅的最大障碍,一度让他不敢下手

1641年,清太宗皇太极视察柳条边,在英额门见到了一个名叫尼牙哈纳的青年武官。此人武艺高强,英姿勃勃,引起了皇太极的注意,从此把他留在身边,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尼牙哈纳在战场上骁勇剽悍,“过京师,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立下赫赫战功。皇太极对他十分喜爱,加封他为三等轻车都尉,并且可以世袭,传给后世子孙。这个尼牙哈纳,正是日后红透清朝半边天的和珅的先祖。

  

  在清朝的27级功臣爵位体系中,三等轻车都尉属于第18级。虽然看起来不算太高,但可以每年获得朝廷颁发的160两银子的俸禄,足够让一个普通家庭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因此尼牙哈纳死后,他留下的爵位在亲族之间激烈争夺,最初并没有传到和珅这一支名下。直到乾隆初年,因为尼牙哈纳家族后裔几乎都绝嗣,才传到和珅之父常保名下。正是这个无比宝贵的世袭爵位,成为和珅青云直上的第一块跳板。拥有了这个身份,和珅才得以在乾隆三十七年入选清宫侍卫,获得了接近乾隆皇帝的机会,从此鲤跃龙门,成为大清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上”。

  

  从乾隆四十一年开始,深得乾隆宠信的和珅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正式进入清朝皇权中枢,到嘉庆四年初被赐死为止,和珅独揽大权数十年,朝廷事无巨细,和珅一言以决之。一生精明过人的乾隆,向来以驭下严苛闻名,乾隆朝军国重臣几起几落的比比皆是,唯独和珅成了乾隆眼里十全十美的活宝贝,任它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官职只升不降,官衔只多不少,也算一奇。

  

  不过,和珅的权势地位日渐膨胀,却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此人就是乾隆的继承人嘉庆。和珅已经隐然成为大清朝第二个权力和利益核心,满朝文武除了阿桂、福康安、海兰察、朱珪等少数几人敢与和珅分庭抗礼,其他几乎清一色都要看和珅眼色行事,已经让嘉庆感到了极大威胁。加之和珅劣迹斑斑、揽权纳贿,嘉庆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也为了杀鸡给猴看,产生了铲除和珅之意。

  

  然而对嘉庆而言,真要想拿掉和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是因为和珅树大根深,势力盘根错节,深受乾隆宠信的大臣阿桂、铁面御史曹锡宝等人都尝试过,却谁都扳不倒他。二是因为更大的阻力来自如何处理和珅与乾隆的关系。

  

  古代皇帝一贯标榜自己“以仁孝治天下”,《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流传天下人所共知,成了嘉庆最大的障碍,如果乾隆一死,嘉庆就对和珅下手,无形中也等于否定了乾隆的用人之道,有悖于儒家传统仁孝理念。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让嘉庆百思不得其解。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龙驭上宾,铲除和珅的良机终于到来。但如前所说,嘉庆最初一直犹犹豫豫不敢下手。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王念孙的官吏给嘉庆上了一封奏疏,其中一句话才让嘉庆彻底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对和珅下手。王念孙当时担任吏科给事中。在明清官吏体系中,吏科给事中虽是京官,品级却非常低微,先是七品,后来才升到五品。王念孙虽然职务不高,名声不显,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之人,但为人却非常正直而有胆气。他对作恶多端的和珅的早已义愤填膺,乾隆一死,他就呈上那道有名的奏折《敬陈剿贼事宜折》。

  

  王念孙可谓是个有心人,他准确判断出嘉庆的矛盾心态和症结所在,在奏折中给嘉庆找到了铲除和珅的“理论依据”。他在奏折中写了一句话:“臣闻帝尧之世,亦有共欢,及至虞舜在位,咸就诛殛”。王念孙学问很好,他引用了历史上的一个典故。三皇五帝时期,尧帝在位时,重用大臣共工和欢兜,二人狐假虎威,作恶多端,与乾隆与和珅之间高度相似。舜帝登基后,立即雷厉风行铲除了他们。

  

  王念孙的这句话可谓及时雨,一下子让嘉庆有了主心骨。尧帝死后,舜帝动手铲除奸臣,被公认为英明之举流芳百世,尧帝的形象也并未因此受影响。既然三皇五帝、古圣先贤都敢这么干,那就属于“古已有之”,足以堵住那些腐儒的悠悠之口。嘉庆由此下定决心,和珅也由此被送上黄泉路。王念孙因此名声大振,《清史稿》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当时情景:“首劾大学士和珅,疏语援据经义,大契圣心”,留下千古美名。不过严格来说,王念孙用的这个典故并不太恰当。一来尧舜之间并非父子关系,二来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是“禅让制”,与清朝的“家天下”有着本质区别。但在当时情况下,嘉庆铲除和珅是顺应天意民心的一大善政,故此也就没人去挑这个理了。参考史料:《八旗通志》《清史稿》《敬陈剿贼事宜折》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孔子留下的名言成了嘉庆铲除和珅的最大障碍,一度让他不敢下手

  • 相关推荐

【孔子留下的名言成了嘉庆铲除和珅的最大障碍,一度让他不敢下手】相关文章: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