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最经典的6首哲理诗,前3首家喻户晓,后3首读过的人少

2023-07-25 12:30:55

朱熹最经典的6首哲理诗,前3首家喻户晓,后3首读过的人少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将“理”与“诗”结合,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哲理诗。他以诗说理,却又不将理讲得多么分明,人们须得透过一层去感知,才能领悟到他“欲说却不着一言”的境界。读一读朱熹这6首最经典的哲理诗,感受其说理诗的高妙,也感悟其寄寓在寥寥数语间的深刻道理。

  

  朱熹雕塑01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人生易老,学问却不能轻易达成,所以,一点点的光阴也不可轻视、不容浪费。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却总要等到某一刻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时光飞逝,什么叫“往事不可追”。这首诗里,朱熹后两句构建的场景形象生动:还未等到池塘春草的美梦醒来,阶前的梧桐树叶已经泛起秋声。读朱熹这首劝学诗,能感知到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就是这般的触目惊心。待到蓦然回首,才知光阴已逝,一事无成。人到中年,或许便是这样的时刻。有人说,这道理谁不懂得呢?可很多时候,年少时的光阴却真的白白错过了。只在“偶然”间回首,才能真正悟到。

  

  梧桐秋声0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首被人“误读”很久的诗,乍一读来,它似乎通篇都在写春日里的风景,令人感到自然界百花齐放的生机与美丽。一般《千家诗》的注本里也说它是一首游春踏青的写景诗。其实,这也是一首哲理诗。要知道,在朱熹所在的年代,“泗水滨”早已沦陷,他未曾真正到实地去寻春。诗中吹生万物、吹开百花的春风其实暗喻圣人之道,它拂过世间,便随处是生机勃勃、万物向上的生动景象。而到如今,“春风”的含义则更可以随着语境有更广的运用。

  

  春日0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也是朱熹非常有名的一首哲理诗,同《春日》一样,说理而不露痕迹,全都寓于景中。这正是朱熹哲理诗的高明之处。他写眼前方塘就如同镜子一般,倒映着天光云影,不知何处是天,何处是水。前两句写水塘的清澈,后两句追问缘由,传递出一个道理:只有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令水塘清明如镜、灵气生动。这首诗寓意很深,适用度很广:读书、学知识,乃至任何一门艺术,甚至生意,生命,生态,概莫能外。

  

  活水04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观书有感》的第二首,也是通过形象的事例来讲读书治学有关的道理。当水浅舟大时,即使费很大的力气,也未必能够推动舟行;而当一夜春水上涨,小船却能在江水中如同羽毛一般轻盈,不费太大力气,它便能自由自在穿行水间。读书、写作,需要灵感,也需要足够的基本功。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灵感喷薄而出时,便能够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小船05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水口行舟二首&1其一》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舟行江上,诗人着一蓑衣漂流,担心一夜风雨狂狼之后,四周会变成如何惨淡的光景呢?等到天明时分,诗人忐忑地试着卷起篷帘看,只见四围之间,依然山青树绿,天地青青。世间风大雨多浪急迫,但若能站成青山绿树般的永恒,便能立于不变不更、处变不惊之地。历经风雨,青山依旧苍翠,绿树依然葱茏,江山不改颜色。

  

  青山依旧06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偶题三首&1其三》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随着水流去寻找溪水的源头,到得源头却惘然。这才知道,真正的源头怕是无法抵达的,还是手拄着拐杖欣赏这路途中的美色吧。有没有感到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

  

  信步而去,信手写来,朱熹这些哲理诗没有枯燥说教,却又处处闪现着理性的光芒。似有所指,却不点破,千年之后的我们,从中收获的或许是不一样的所得

提示: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点击分享给您的好友!谢谢

本文标题:朱熹最经典的6首哲理诗,前3首家喻户晓,后3首读过的人少

  • 相关推荐

【朱熹最经典的6首哲理诗,前3首家喻户晓,后3首读过的人少】相关文章:

婚姻也好,爱情也罢,为什么男人遇到问题总是习惯性逃避?2023-07-25 12:30:55

Copyright©2006-2023 短文学 www.cdrckt.cn 版权所有 手机版 渝ICP备202200468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6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