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写过很多小说和散文,但几乎不怎么在意写作理论的研究。也许是因为她自小聪慧好学,对写作有一种独特的理解,也有一份独有的天赋。但是作品多了,读者也多了,她有时也思考到底应该奉献给读者什么样的作品,如何让作品更有永恒的意味。下面介绍张爱玲的一段短文,真知灼见,值得深思。
《自己的文章》(节选)作者:张爱玲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借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作者回忆这些年来自己创作的许多作品,比如《倾城之恋》、《金锁记》以及《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都是因为她采用了参差对照的写法。如果时代是沉重的,不容所有人都大彻大悟,小说中的人物也不可能是很彻底的人物,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作者认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张爱玲认为,作为作者,只能尽量表现作品里的人物的力,而不能代替他们创作出力来。因为旧事物不断消亡,新事物则在暗地里逐渐滋长,人们在旧时代中生活过的记忆,比瞭望将来更要明晰亲切。
例如,张爱玲就喜欢朴素,而不赞成唯美,溪水的浪花是轻佻的,而海水即使只是微波粼粼,却仍然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张爱玲主张的参差对照法,因为本身缺乏主题的鲜明性,也就没有善与恶、灵与肉的激烈冲突。但故事自己会说明问题,不同层次的读者,也相应地在故事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就像曹雪芹写红楼梦,从来不参杂个人评论,但却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张爱玲又举了《连环套》的例子,这篇小说以冷静深刻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小女人霓喜的生活和情感。主人公未能挣脱身上的多重枷锁,表现了传统女性精神的空虚与前途的黯淡。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走极端的人并不多,既不敢放肆,也不愿意太拘谨;既希望得到更多的放松,也需要一种安全感。作者正是利用主人公的矛盾心情,细腻地勾勒出同一时代下的众生相。
张爱玲的一生仿佛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也好像是一声重重的叹息。她试图利用小说这个载体,表现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与各阶层间的种种矛盾。她虽然不是传说中的天才,但一定在写作上具有极大的天赋。她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极大的影响,都是因为作者非常善于观察,也具有深邃的洞察力,以至于令贾平凹也说,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本文标题:张爱玲的一段短文,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 相关推荐
【张爱玲的一段短文,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相关文章:
把爱情放对位置2023-07-25 16:40:43
爱情的天堂,苏格兰,格特纳格林2023-07-25 1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