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文化#
后世论诗者常说:唐诗多言情,宋诗爱说理。
这是对两代诗歌特色的普遍性总结,却并非绝对。
而作为宋代诗人最爱学习和模仿的诗人,杜甫无疑是唐人中哲理诗成就最高的一位。
他谈人情,“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谈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写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前出塞九首&1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这组诗写在天宝末年,唐玄宗大规模地进行拓土开边战争。
天宝八载(749年)令哥舒翰领兵十万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
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
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
杜甫在诗中,站在“反战”的立场上,不赞同朝廷的军事主张,讽刺了唐玄宗穷兵黩武的行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拉弓应当拉强弓,用箭应当用长箭。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杜甫虽然从未上过战场,但他以一位,有战斗经验的士卒之口,议论克敌制胜的方法。
前四句是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四个排句铺陈而出,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说明杜甫在军事方面也有深刻理解。
这四句虽然讲的是战场上厮杀的策略,但对于其他领域,也有着普适性指导价值。
强弓长箭的杀伤力和威慑力更强,马的目标大容易射中,一旦马倒下,人就非死即伤。
而在战斗时,优先诛杀对方的首领,贼则成了乌合之众,自然溃散、不战而败,所以要先“擒王”。
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也要抓住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它,有着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杀人要有限制,四邻各国都有自己的疆界。
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略就可以了,又何须过多地杀伤他们!
前四句含义是国家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有高昂的士气,有正确的战斗方略,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国土的安宁。
后四句则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面对侵略时必须坚决反击,但不应该主动侵略其他国家。
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节制武功,力避杀伐,点出“止戈为武”本旨。
边塞诗是唐朝最重要的诗歌体裁之一,大概可以分作几类:
一是慷慨豪迈的爱国主义,如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是写边关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三是表达对苦寒之地的将士们的同情,如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杜甫的边塞九首,是以征夫的第一人称,诉说了从军西北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复杂情感。
其他几首大多是抒情,唯独在第六首中借征夫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战事的看法。
杜甫这首诗虽是五言八句,却不是律诗,而是乐府诗题,“借古题写时事,洞悉人情,兼明大义”。
清代浦起龙中《读杜心解》评此诗:
“上四如此飞腾,下四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要是上四作开势,下四归本旨也。”
飞腾、兔起者,指的是上四句的奔腾气势,慷慨陈词、振聋发聩;
掠转、鹘落者,则形象地表达了下四句的思考与议论,沉静收敛,道出本诗主旨。
上四是辅笔,下四是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
若无上四的奔腾慷慨,就没有下四的深邃智慧,使议论的内容显得生动而深刻,足见老杜笔力。
但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是因为文学水平,更是因为诗人高绝的立意。
郑板桥曾评述曰,“少陵诗高绝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题,已早据百尺楼上”。
“命题”,即诗文的主旨。
杜甫忧的是君王穷兵黩武、内乱征兆隐现,忧的是饱受征戍之苦的将士和受战事所累的百姓。
他出于忧国忧民的思考,表达了以战去战的思想,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正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
这样的主旨,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反对黩武的人道主义思想。
本文标题:杜甫最“有用”的一首哲理诗,止戈反战,被无数人奉为真理
- 相关推荐
【杜甫最“有用”的一首哲理诗,止戈反战,被无数人奉为真理】相关文章: